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English
   
文章快速检索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稿约
CJBME论文著作权转让书
论文待编稿致作者信
科学论文写作要点(附论文摘要写作提示)
综述写作要点(附综述摘要写作提示)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更多>>
2020年 39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2-20

论著
综述
简讯
目录
 
       目录
0 目录
2020 Vol. 39 (1): 0-0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263 KB)  ( 91 )
       论著
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默认网络社团结构的分析
崔晓红, 肖继海, 相洁, 陈俊杰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1
研究表明,默认网络(DMN)的功能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为进一步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默认网络存在的异常连接结构,使用最小生成树方法构建无偏的脑网络,采用树层次聚类方法分析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组(EMCI)、晚期轻度认知障碍组(LMCI)、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和健康对照者(NC)DMN社团结构的变化,并且对4种被试大脑网络中回直肌-眶部额上回、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以及颞上回中心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DMN在NC和EMCI中分成5个社团,在LMCI中分成7个社团,但是在AD分成9个社团;LMCI和AD在回直肌-眶部额上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48),LMCI和EMCI在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42),LMCI和NC在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16);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在AD组与LMCI组(P=0.028)、LMCI组与NC组(P=0.001)、EMCI组与NC组(P=0.048)都存在显著差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DMN的结构逐渐分散,脑区之间的连接以及中心性发生变化,这些脑区主要包括海马、海马旁回、楔前叶、后扣带回、眶部额上回、眶部额中回、回直肌和颞上回。
2020 Vol. 39 (1): 1-7 [摘要] ( 677 ) HTML (1 KB)  PDF (1144 KB)  ( 499 )
8 基于三维密集网络的肺结节检测方法
王尚丽, 金戈辉, 徐亮, 金炜, 尹曹谦, 符冉迪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2
针对传统基于三维特征的肺结节检测方法存在小结节检出率不高且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更为高效的基于三维密集网络的肺结节检测方法。首先将密集连接单元引入3D U-Net,构建适用于肺结节检测的3D Dense U-Net网络;由于3D Dense U-Net用密集连接块代替原始3D U-Net的普通卷积层,可最大化地保证层与层之间的信息流通,不仅能解决传统堆叠式网络所存在的特征冗余问题,而且能加快网络训练速度。同时,该网络保留U-Net的基本连接方式,以实现底层特征的复用,从而可以有效地获取候选结节。在此基础上,针对候选结节中包含假阳例的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获取结节特征,提高网络对结节的鉴别能力,构造三维密集分类网络(3D DenseNet)进行假阳例的剔除。在天池医疗AI大赛数据集的测试中,检测肺结节总体敏感度94.3%,10 mm以下结节敏感度91.5%,假阳例率5.9%。 所提出的基于三维密集网络的肺结节检测方法对于小结节的检测更加灵敏,不仅能提高结节检出率,而且计算效率也有所提高。
2020 Vol. 39 (1): 8-18 [摘要] ( 520 ) HTML (1 KB)  PDF (3719 KB)  ( 356 )
19 功能磁共振脑连接度中心性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预测评估
段明君, 李宁, 常鑫, 李诚, 张楠, 任有为, 杨黄浩, 贺辉, 罗程, 尧德中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类疾病,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以控制症状,因此药物疗效的评估预测对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功能磁共振的脑连接度中心度(DC)指标,分析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氯氮平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并尝试建立预测评估两种药物疗效的方法。基于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利培酮治疗组、24例氯氮平治疗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得到患者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脑区,然后根据这些脑区的DC值,用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回归模型,探讨用DC值评测患者症状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个患者组的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相关皮层的功能连接特征存在显著的异常(P< 0.05),且可以有效地预测氯氮平组患者的阴性症状(r=0.448, P<0.05),但未能较好地预测利培酮患者的症状。在统计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标识出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的部分重要脑区,因而有助于将来患者治疗的药物选择。
2020 Vol. 39 (1): 19-25 [摘要] ( 552 ) HTML (1 KB)  PDF (4311 KB)  ( 430 )
26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复合菌落智能分类识别
余辉, 杜培培, 刘祥, 刘政, 朱险峰, 曹玉珍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4
为满足复合菌落智能形态分类的需求,构建菌落分类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水平集演化分割,获取培养皿内部所有的连通域;通过极限腐蚀,判别种子点数目大于1的连通域,即为粘连连通域;获取粘连连通域的凸闭包,检测凹点并连接对应凹点,对该连通域进行分割。归一化获取的600张单个菌落样本,通过旋转翻转并叠加信噪比不超过5%的随机噪声,将数据扩增至30 000例。以其中70%样本数据作为菌落分类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集,对网络模型进行10折交叉验证,再以30%样本数据进行测试,4种菌落的加权平均准确率达到87.50%;其中斑点状光滑菌落分类准确率为86.40%,类圆波状菌落分类准确率为87.21%,椭圆形菌落分类准确率为88.11%,不规则其他菌落分类准确率为87.25%。最后采用通用计算设备架构(CUDA),对各个算法模块进行并行优化加速,算法运行时间最优提升至原耗时的1/10,在运行速度和便利性方面远远超过传统菌落分类方法。所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完成复合菌落智能分类识别任务,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自学习功能,对基于图像的生化样本智能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020 Vol. 39 (1): 26-32 [摘要] ( 849 ) HTML (1 KB)  PDF (4576 KB)  ( 600 )
33 基于EMD去趋势波动的脑疲劳模糊熵分析
杨硕, 李润泽, 丁建清, 徐桂芝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05
脑疲劳是由于人们长时间地从事重复单一或高负荷的认知活动所引起的,短时间的脑疲劳会引起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而长时间的脑疲劳则会造成脑功能损伤。提取脑疲劳特征有助于脑疲劳的检测,预防脑疲劳带来的危害。熵能够反映脑疲劳状态下大脑复杂度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评价脑疲劳的指标。但是,熵对脑电信号特征的提取受趋势重叠的影响,无法实现信号动态特性的准确描述,造成不同时间段得到的熵特征不一致。为解决趋势重叠对脑电信号熵特征的影响,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的去趋势波动分析同熵值计算相结合,以4 h英语科技论文翻译作为脑疲劳诱发任务,记录14名本科生志愿者在正常安静和脑疲劳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对比分析两种状态及3个时间段脑电信号的近似熵、模糊熵和去趋势模糊熵。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近似熵和模糊熵,脑疲劳状态下去趋势模糊熵在左半球脑区的熵值较正常安静状态下显著降低(FC3,P=0.022;P5,P=0.007),且3个时间段有显著性差异的导联基本相同(3个时间段FC3导联P值分别为0.025、0.017、0.012,P5导联P值分别为0.011、0.006、0.017)。结果表明,去趋势模糊熵可以更好地表达两种状态下大脑复杂度的差异,且具有很好的时间稳定性。因此基于EMD的去趋势模糊熵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评价脑疲劳对大脑活动复杂度的影响。
2020 Vol. 39 (1): 33-39 [摘要] ( 537 ) HTML (1 KB)  PDF (4702 KB)  ( 382 )
40 基于Tree-Based LASSO的微生物组子结构回归分析
许小敏, 林勇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6
人体微生物成分和功能变化对其表型或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微生物对人体影响时不能仅仅考虑单个微生物动态,还应考虑分类水平下群落的整体影响。为此,提出一种基于tree-based LASSO的微生物组子结构回归分析方法,以分析微生物群落与人体表型之间的关联影响。首先,结合系统发育树结构,构建一种新的惩罚函数逐节点分析树结构;其次,对148个样本进行复杂和稀疏子结构回归对比实验及系数评估,对位于不同子结构上菌种的回归系数进行结果对比分析,并与传统LASSO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突出微生物群落树结构的影响。在测试节点上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2和0.127,优于传统LASSO方法的回归系数0.106和0.118,从而验证该方法识别菌落结构的优势,因此能更好地分析微生物群落与人体表型之间的关联。
2020 Vol. 39 (1): 40-49 [摘要] ( 486 ) HTML (1 KB)  PDF (12443 KB)  ( 98 )
50 时间相干电场的外周神经无损刺激
吴永亮, 王子木, 丁孝宇, 仓臣, 郑政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7
外周神经电刺激可用于运动康复和慢性神经痛治疗,但目前具有空间选择性的无损刺激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相干(TI)电场的外周神经选择性无损电刺激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实验,在其大腿腹侧与背侧皮肤上以平行于神经的方向布置刺激电极,通过相干电场扫描,将TI刺激峰值定位到神经上进行选择性刺激。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预先不知道神经确切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扫描得出将刺激电场作用到神经的最佳电参数,从而实现对神经的选择性无损刺激,而且在刺激作用点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刺激强度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TI电场对大鼠坐骨神经的刺激阈值IT,测量固定频差Δf=0.5 Hz(n=12),改变频率f=1~6 kHz与固定f=5 kHz(n=11),改变频差Δf=0.5~10 Hz下的IT,并将其和等幅kHz电场(n=7)的I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等幅kHz电场的IT显著高于TI电场(P<0.05),而且不同频率f下的IT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频差Δf下的IT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TI电流对大鼠坐骨神经的ITf影响而不受Δf影响,且刺激阈值IT与频率f成正比关系。
2020 Vol. 39 (1): 50-56 [摘要] ( 523 ) HTML (1 KB)  PDF (1665 KB)  ( 787 )
57 基于FPGA的神经突触的硬件实现及放电性能比较
陈凯, 逯迈, 易飞鸿, 王超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8
目前专门对化学突触硬件实现的研究较少,采用FPGA芯片技术硬件实现化学突触,对神经元网络的硬件实现具有重要价值。运用DSP Builder软件,对以Hodgkin-Huxley神经元为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化学突触数学模型进行建模。在DSP Builder模型的基础上,将化学突触的DSP Builder模型进行合理的拆分,然后分别将各个模块在FPGA所对应的软件环境下进行编译运行,最后下载到FPGA核心芯片中,硬件实现5种基于不同机理的化学突触模型。采用相关系数法,对仿真结果和硬件结果在同一个周期内的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以及突触电流的幅值进行对比,验证硬件实现的准确性。5种硬件实现的化学突触均可以较好地传递动作电位,但是各个模型消耗资源不同,模型3所消耗的内部乘法器资源(69%),约为模型5资源(31%)的2倍,表明突触模型数学复杂度越高,其消耗的乘法器资源越多。相关系数法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型3相关度最高,为0.791 3,模型4相关度最低,为0.693 5。虽然模型3数学复杂度高、硬件资源消耗多,但是其表现的生物性最好。硬件实现的5种突触模型均能较好地呈现化学突触的单向传递性,其中模型5硬件资源消耗少、相关度高,建议以其作为化学突触硬件实现的首选。
2020 Vol. 39 (1): 57-66 [摘要] ( 507 ) HTML (1 KB)  PDF (2837 KB)  ( 366 )
67 新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
李彬, 罗晓康, 张冬, 罗富良, 李波, 潘文志, 唐跃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09
通过动物实验,对一种新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14只正常三元杂交系猪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4只,实验组植入新型二尖瓣夹合器系统,对照组行传统二尖瓣修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液检查,术后140 d对动物安乐死取材,进行心脏及主要脏器大体、病理检查,观察植入后的情况。实验组共8只动物、对照组共4只动物达到实验终点,所有动物术中未出现夹合器脱落、心脏破裂、瓣膜损伤、顽固性心律失常、脏器栓塞、心力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超声显示,所有夹合器均固定在二尖瓣处,不同时间点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两组间均未见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血液学检查,未见植入器械对肝肾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病理检查提示,夹合器周围瓣叶呈现慢性炎症、黏液样变性、少量出血,未引起二尖瓣及心脏组织损伤,未出现心脏血栓、感染,各脏器也未见血栓栓塞。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系统生物相容性好,能够有效固定在二尖瓣处而不引起严重的相关并发症。
2020 Vol. 39 (1): 67-73 [摘要] ( 500 ) HTML (1 KB)  PDF (4240 KB)  ( 513 )
74 轴向振动时节段曲度对腰椎间盘应力演化的影响
谢贻翔, 张涵, 朱卫平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0
研究人体腰椎运动节段承受长期轴向振动载荷时节段曲度对腰椎间盘应力演化的影响。基于人体腰椎L4~5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人体腰椎L4~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腰椎间盘赋予多孔材料属性,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有限元模型,模拟L4~5节段以3种不同节段曲度(中立位、伸展2°、弯曲2°)承受时长为1 000 s的轴向振动的过程,得到这3种节段曲度下腰椎间盘的应力演化情况。各个曲度下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的峰值轴向应力均出现在其后外侧。在受载过程中,各个曲度下纤维环峰值轴向应力均呈非线性增大,且增速不断减小,至1 000 s时已趋于稳定。1 000 s时,伸展2°下纤维环峰值轴向应力比中立位下大39%,比弯曲2°下大109%。在受载过程中,各个曲度下髓核轴向应力亦呈非线性增长,增速不断减小。1 000 s时,伸展2°下髓核的轴向应力略小于其他两种情形。当L4~5节段以伸展2°的状态受载时,腰椎间盘受到的损伤最为严重;而当其以弯曲2°的状态受载时,腰椎间盘受到的损伤最小。当长时间处于全身振动条件下时,应尽量避免使腰椎处于向后伸展的姿态,而腰椎的小幅前屈可以保护腰椎间盘。
2020 Vol. 39 (1): 74-83 [摘要] ( 474 ) HTML (1 KB)  PDF (3575 KB)  ( 318 )
84 股骨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分配梯度的优化分析
金乾坤, 王巍, 何盛为, 何飞熊, 陈秉智, 傅彦棉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1
优化分析股骨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分配梯度,从而得到相对准确且经济的划分层数,为CT灰度值赋值法在医学有限元研究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选取1名成人志愿者的股骨进行CT密扫,将获取的DICOM格式CT序列医学图像数据输入Mimics中,并建构出3D渲染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SolidWorks对模型实体化,导入HyperMesh进行体网格划分,再返回Mimics中,选择2、4、5、10、50、100、200、400层等8种梯度进行赋材质,最后将有限元模型在ABAQUS软件中设定工况,并实施仿真分析;同时构建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文献数据对比分析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研究所构建的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应变水平与有关文献的实验结果一致,其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在材料属性分配梯度的优化分析中,2、4、5、400层材料属性时的应力与其他层材料属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这4组材料属性之间的应力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50、100、200层的材料属性间应力则没有明显的结果偏差。10层材料属性既能提高运算速度,节省运算量,又能保证运算结果的精准性;CT灰度值赋值法适用于临床个体化快速有限元仿真分析。
2020 Vol. 39 (1): 84-90 [摘要] ( 469 ) HTML (1 KB)  PDF (10701 KB)  ( 69 )
91 基于3D打印羟基磷灰石支架的填充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李相成, 索海瑞, 王玲, 徐铭恩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2
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是近来的研究热点,而制备同时具有高孔隙率和足够力学性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在孔隙率相同条件下,探究不同填充角度结构对3D打印支架力学性能影响。首先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孔隙率相同的3种不同填充角度(45°、60°、90°)支架结构,以交点处结构作为支架的最小支撑单元,并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仿真,对仿真所得单元结构压缩模量进行累加,探究填充角度对支架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通过3D打印制备3种填充结构的羟基磷灰石支架,测试支架的孔隙率和力学性能,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所得3种填充结构的压缩模量比为Es(90°)∶Es(60°)∶Es(45°)=12.3∶10.9∶10.0。打印得到3种不同填充角度(90°,60°,45°)的羟基磷灰石支架孔隙率无显著性差异,其压缩模量比为Es(90°)∶Es(60°)∶Es(45°)=15.4∶13.1∶10.0,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90°填充的支架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7.36±0.63) MPa)和压缩模量((33.55 ± 2.49) MPa),与力学性能最低的45°填充支架相比,抗压强提高74.8%,压缩模量提高55.18%。在孔隙率相同的条件下,单个孔型面积越小,其压缩模量和抗压强度越高。该研究为制备最优填充结构的3D打印生物支架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1): 91-96 [摘要] ( 601 ) HTML (1 KB)  PDF (4812 KB)  ( 325 )
       综述
97 3D打印技术制备器官芯片的研究现状
刘妍, 杨清振, 陈小明, 谷方伟, 张辉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3
器官芯片是一种新兴的体外生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相关研究的开展通常受限于器官芯片繁琐和昂贵的制备过程。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器官芯片制备的简易化、低成本化,以及芯片结构复杂化和成型一体化。这一技术的突破,有力推动器官芯片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综述3D打印制备器官芯片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器官芯片的发展背景、传统制造方法的局限性、 3D打印器官芯片的技术分类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列举5种基于不同成型原理的3D打印方法,归纳比较各方法的工艺特点以及制备器官芯片时的适用范围,探讨3D打印制备肝、肾、血管、心脏等器官芯片的具体实例和效果。最后分析该技术的不足之处, 并展望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2020 Vol. 39 (1): 97-108 [摘要] ( 877 ) HTML (1 KB)  PDF (4728 KB)  ( 910 )
109 外泌体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刘语菲, 张智玲, 王艳颖, 董云生, 张琳, 王淑芳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4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等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在临床上具有很多治疗作用,给多种疾病的治愈带来希望。最近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释放一些小分子物质来发挥作用,其中外泌体携带着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在细胞间进行交流,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外泌体作为近年来无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再生医学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如种子细胞来源、数量及免疫排斥反应等,同时在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介绍外泌体提取、鉴定的方法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
2020 Vol. 39 (1): 109-113 [摘要] ( 673 ) HTML (1 KB)  PDF (792 KB)  ( 686 )
114 新型载体及新技术在治疗酶研究中的应用
万胜利, 杨刚, 叶云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5
治疗酶是具有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治疗酶新载体及新技术的开发。总结治疗酶的新型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粒、胶束、红细胞、包合物及微乳等;阐述超临界流体技术和化学修饰技术等治疗酶的新技术,以及新载体与新技术可优化治疗酶的应用实例。新载体与新技术在治疗酶的研究与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2020 Vol. 39 (1): 114-118 [摘要] ( 418 ) HTML (1 KB)  PDF (763 KB)  ( 314 )
       简讯
119 人工心瓣用热解炭断裂韧性研究及断口形貌分析
张建辉, 阮叶鹏, 孙振国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6
人工心瓣中常用材料主要是包覆在石墨基体上的热解炭。为研究人工心瓣用热解炭材料断裂韧性,采用MTS电动力学测试系统,对石墨、纯热解炭及不同厚度热解炭包覆石墨复合材料4种DC(T)圆盘样品进行紧凑拉伸实验,利用实验所得数据绘制载荷-位移(P-V)曲线,根据ASTM标准E399规定的方法确定临界载荷值以及计算断裂韧性值,并对样品断口形貌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两种热解炭包覆石墨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值大于纯热解炭以及石墨的相应值,石墨断裂韧性值大于纯热解炭断裂韧性值;在热解炭包覆石墨复合材料中,涂层与基体厚度比值大的对应断裂韧性值反而小;显微观察热解炭断口较为平整,石墨断口较为粗糙,且热解炭及石墨在裂纹扩展区以及过载断裂区的断口形貌基本上是一致的。
2020 Vol. 39 (1): 119-123 [摘要] ( 469 ) HTML (1 KB)  PDF (3832 KB)  ( 252 )
124 钴合金和钛合金的细胞毒性研究
佘治中, 于澍, 李云平, 殷延雄, 钟慧, 李晓, 肖涛, 杨虎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0.01.17
对植入材料磨损态的Co-29Cr-5Mo(CCM)和Ti-6Al-4V(Ti64)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与固溶态相比,在完全培养液中,通过噻唑蓝(MTT)法研究两种合金在不同浸提浓度、不同浸提时间下的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及影响机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前后材料表面的变化,ICP发射光谱仪(ICP-MS)检测CCM和Ti64合金中主要金属离子的释放,电化学工作站(CHI760E)表征两种磨损态合金在完全培养液中的腐蚀情况。MTT实验结果表明:磨损态的两种合金随材料浸提浓度和时间的增大,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GR)均减小,其中CCM的RGR由98.36%减小至73.28%,细胞毒性由0级升至2级;Ti64的RGR减小至85.86%,细胞毒性升至1级。ICP-MS结果表明,磨损态合金有害离子的释放量随着浸提时间不断上升,浸提至168 h时,磨损态CCM合金Co和Cr释放量分别高达1 249.7和293.9 μg/L;磨损态Ti64合金Al和V释放量分别为30.7和19.7 μg/L。CCM的Tafel曲线和SEM分析表明,在完全培养液中,CCM表面化学位较高的棱、尖角以及微米级沟壑位置发生了缝隙腐蚀,造成金属离子的释放,并对L929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产生抑制作用。
2020 Vol. 39 (1): 124-128 [摘要] ( 419 ) HTML (1 KB)  PDF (6943 KB)  ( 473 )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