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文章快速检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三维螺旋结构的机械性取栓器生物力学分析
1 上海理工大学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0093
2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
Biomechanics Analysis for 3D Helical Mechanical Emboli Removal Device
1 Shanghai Institut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93, China
2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HQ), Shanghai 201203, China
全文: PDF (2477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本研究模拟了两款镍钛三维螺旋状机械性取栓器(MERD)在径向压握、径向释放和血管内迁移过程中的情况,并对单个模型结构在各个接触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了两款机械性取栓器、压握工具以及目标血管的有限元模型。对圆柱状压握工具施加向内的径向位移UR=+0.9 mm,压握取栓器至外径为2.9 mm;将压握工具恢复到原始尺寸,建立血管/取栓器接触关系;牵引取栓器近头端,使其在血管壁内迁移滑动。分析和比较两款取栓器在压握状态下的径向支撑力(RF)和最大主应变(MPS)峰值,释放状态下变形血管的等效应力峰值(VMS),迁移过程中取栓器的最大主应变、血管壁的等效应力峰值以及分析末期取栓器形态。结果表明, Ⅰ型和Ⅱ型取栓器的最大压握主应变峰值分别为3.23%和3.61%,Ⅰ型取栓器压握过程更加安全;当压握外径为3.0 mm时,Ⅰ型取栓器的径向支撑力为1.96 N,较Ⅱ型取栓器小21.6%,更容易压握;Ⅰ型结构在释放和迁移的过程中,造成血管壁应力集中的峰值分别为0.378 MPa和0.509 MPa,较Ⅱ型结构大21.6%和30.5%。本研究结果可以用于螺旋状机械性取栓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高其生物力学性能,在工程和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祁勇翔1
2 谷雪莲1*李中华2 宋成利1
关键词 机械性取栓生物力学镍钛合金    
Key wordsmechanical emboli retrieval    biomechanics    nitinol alloy
    
引用本文:   
祁勇翔1,2 谷雪莲1*李中华2   宋成利1. 三维螺旋结构的机械性取栓器生物力学分析[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4, 33(1): 117-122.
QI Yong Xiang1,2 GU Xue Lian1* LI Zhong Hua2    SONG Cheng Li1. Biomechanics Analysis for 3D Helical Mechanical Emboli Removal Device. journal1, 2014, 33(1): 117-122.
链接本文:  
http://cjbme.csbme.org/CN/10.3969/j.issn.0258-8021. 2014. 01.018     或     http://cjbme.csbme.org/CN/Y2014/V33/I1/117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